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滚动 >正文
世界热讯:如何看马斯克的星舰爆炸?多位院士:失败并非没作为,国内从业人员要有危机感

2023-05-06 11:42:55     来源 : 扬子晚报

2023年4月20日,马斯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推出的巨型运载火箭“超重-星舰”(以下简称“星舰”)首次发射。火箭成功起飞,但遗憾的是,3分钟后,当火箭飞行到约36公里高度时失控爆炸(任务失败前的飞行最大高度约为39公里),未能进入轨道。此事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

有人认为,星舰失控爆炸是一个重大的失败,损失惨重;也有人认为,星舰飞行到了数十公里高度,获得了后续发展需要的飞行数据,这是探索太空、发展火箭技术的必经之路,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资料图】

5月5日,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眉山市人民政府主办,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承办,“院士眉山行”活动暨首届眉山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大会在眉山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张祖勋、郭仁忠、王桥等7位卫星遥感领域的专家及行业领军企业代表等受邀来到眉山,畅谈卫星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方向,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探讨遥感技术在智慧城市应用、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趋势。

↑会议现场

红星新闻记者对话多位院士及行业专家,在畅谈卫星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之余,也请他们谈到了对马斯克及其星舰爆炸的看法。多位院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要客观地看待马斯克及星舰爆炸,尊重他们的发明,失败并非没作为,但也不要把马斯克吹过头,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与此同时,国内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公司、机构等也需要有危机感。

实际上,纵观星辰征途,科技创新没有坦途,遭遇波折在所难免。

李德仁院士:

要尊重马斯克他们的发明

国内从业人员、机构要有危机感

李德仁,国际著名测绘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5月5日,李德仁院士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对于卫星产业、应用以及马斯克的看法,并给出了建议。

“不管卫星服务哪个行业,要做到快、准、灵,这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目标,我们要自主创新。”李德仁院士指出,“我们要搞,就要搞高水平的、代表中国水平、可以跟世界水平竞争的航天系统,这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从一定程度上就伤害了商业航天的正常发展,(火箭、卫星)发要发好,用要用好。”

↑李德仁院士

李德仁院士强调,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走在世界的前沿去发展,人家才能尊重你,中国才能有自己的地位。

“四川眉山有积极性发展卫星产业,一定要坚持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要把每分钱花在刀刃上,要把每个卫星用好,基于这一点,我们才愿意帮助眉山把卫星用好。”在李德仁院士看来,“我们的‘天府星座’不能是我们说好就好,要外国人承认你这个好。我们的产品有全世界承认好的,也有服务得好的。在卫星领域,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产品走在世界前沿,但也不能骄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马斯克竞争。”

对于马斯克的星舰爆炸,李德仁院士也一直在关注。他认为,马斯克一颗火箭发60颗卫星,可以回收,是马斯克本事。但马斯克也没有那么神奇,“大家也不要把他吹得过头”。

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布官方公告称,该公司今年2月3日发射的49颗星链卫星中,有40颗被地磁风暴摧毁。

李德仁院士说,马斯克把卫星打到38公里的时候,停在那里,我们知道,那个高度是个不稳定的空间,磁暴很厉害,不能停。“我们尊重他们的发明,但是我们一定要科学,实事求是。国内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公司、机构等也需要有危机感。”

郭仁忠院士:

星舰失败并非没作为

我们需要学的是创新思维方式

郭仁忠,地理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5月5日,在参加“院士眉山行”活动暨首届眉山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大会的会场,长期从事地理信息技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郭仁忠院士表示,“马斯克做的事情,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他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做,而是他创新的思维方式等。有些事情,是根据他所在的国家发展和企业等情况来做的,马斯克搞了以后,他可能在全世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也可能在世界范围有相当数量一些用户的响应,但如果我们现在做,是不是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个人理解不一定,毕竟中国和美国的情况不一样。”

↑郭仁忠院士

郭仁忠院士认为,虽然马斯克这一次失败了,但失败了不是说他就没有作为,失败了可以汲取教训,让以后会失败的弯路走得更少,成功的概率变得更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郭仁忠也认为,我们国内从事火箭或者卫星行业的人员、企业、机构等,需要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我们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更要学习西方在有的问题上的一些运作的思维模式,有了这些,再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提出反思。”郭仁忠院士举例称,我们现在的卫星大部分还是政府投资多一点,社会化、商业化投资比较少,而马斯克发射(火箭)是企业出的钱,这就是一个运行模式问题,这也是需要直面的问题。

说到这,郭仁忠院士的话题回到了遥感卫星上。

“遥感我们实际上是跟着美国、西方在学,我们现在发展也很快,赶上来了。但我们也要看到差距,这不完全是技术的差距,还有后端的差距。”他说,“我们卫星技术前端要研究要发展,我们把卫星拿出来,不是放在墙上、电脑上看一看,而是应该就如何在整个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里面发挥作用。眉山把卫星产业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我个人理解就抓得非常好,通过卫星应用赋能地方发展、产业发展,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是在补行业的一点短板。”

童庆禧院士:

中国的商业遥感卫星正蓬勃发展

耐心等待结果

童庆禧,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应用研究,是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

5月5日,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童庆禧院士也就商业遥感卫星的短板、马斯克的“星链”等,给出自己的看法。

童庆禧院士先从中国遥感卫星发展谈起。他介绍,美国1999年12月发射的一颗卫星,能够达到1米的空间分辨率;那个时候,中国才发射第一颗能够传输信号的卫星,分辨率在30米左右,两者相差非常之大。2000年之后,我们几乎追上了国外的水平,现在天府星座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做到0.75米,美国可以做到0.25米,国内最高是0.3米,差别基本上不大了。

↑童庆禧院士

童庆禧院士说,从卫星的数量来看,美国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大概有400多颗,中国有200多颗,再下来的其他国家就是断崖式下降了,中国的量稳居第二。在卫星的构成方面,我国200多颗卫星里,一大半是商业遥感卫星,包括天府星座,商业遥感卫星在我国已经占据了卫星数量的主导位置,只是有的卫星在应用等方面发挥得不是很理想。

说到遥感,童庆禧院士以马斯克举例称,马斯克的星链原来没有在遥感卫星上下功夫,因为遥感从盈利的角度是比较弱的,最强的是导航和通信的卫星。

“他在遥感上下功夫是从去年俄乌冲突开始以后。马斯克以前是给乌克兰提供星链,后来他发现,依靠星链发射的卫星,通讯和定位都没问题,但不足之处是,比如确定一个物体,到底是建筑物?土堆?还是坦克?他不知道。”童庆禧院士称,“后来,他就把星链中的相当一部分卫星装了光学遥感,他的星链计划升级成了‘星盾’,形成了新的服务模式,不但解决了通讯、定位,还解决了能看见是什么的问题。”

童庆禧院士认为,在商业遥感卫星相关领域,中国的发展处于蓬勃开花的阶段,到结果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在不断高速发展,我们也应该耐心等待。

童庆禧院士说:“眉山有天府星座、地面接收站和处理中心,不仅可以‘星瞰’眉山,同样可以‘星瞰’成都、重庆等地,在许多城市都想要有独立的卫星体系的前提下,相比之下就掌握了主动权。如今眉山走的这条路,正是沿着建设航天强国这条路在走,走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结果。用好我们天府星座,为我国的航天、遥感创造眉山价值,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价值。”

红星新闻记者蒋麟 顾爱刚

标签:

热门推荐

X 关闭